科研产出
除草剂氯嘧磺隆对6种土壤酶活性影响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4
摘要:通过实验室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氯嘧磺隆对6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处理(5、10μg/kg干土)能在短期内激活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抑制蔗糖酶和脱氢酶的活性,但这种激活或抑制作用很快可以恢复;高浓度处理(20、50μg/kg干土)短期内抑制脱氢酶的活性,之后表现为强烈的激活作用,对其他5种酶都表现为抑制作用,这些激活和抑制作用的程度与氯嘧磺隆的浓度呈正相关。低浓度氯嘧磺隆对各种酶的影响小,试验后期基本能恢复到对照水平,高浓度处理后土壤酶活性则不太容易恢复。
关键词: 氯嘧磺隆 过氧化氢酶 多酚氧化酶 蔗糖酶 脱氢酶 脲酶 酸性磷酸酶


功能大豆寡肽蛋白饲料的营养特性
《饲料与畜牧 》 2014
摘要:1功能大豆寡肽蛋白饲料的由来功能大豆寡肽蛋白饲料,俗称发酵豆粕,又名生物肽、生物豆粕、生物活性小肽、大豆肽、大豆多肽、大豆肽蛋白饲料。由于名称较多且混乱,为区别于治疗、保健用的大豆肽及突出发酵豆粕中所含大豆寡肽的功能及其作为优质蛋白原料的属性,功能大豆寡肽蛋白饲料的名称似乎更为妥当。所谓发酵豆粕,就是利用现代生物工程发酵菌种技术,以优质豆粕为主要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最大


不同化肥施用量对冷浸田水稻产量效应的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4
摘要:于2011~2012年研究了氮、磷、钾肥不同施用量对赣南冷浸田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早稻的最佳施肥量为氮144.5~161.1 kg/hm2、磷(P2O5)76.8~78.1 kg/hm2、钾(K2O)119.4~163.1 kg/hm2;晚稻的最佳施肥量为氮167.8~172.6 kg/hm2、磷77.0~99.5 kg/hm2、钾159.5~160.7 kg/hm2;早稻的合理施肥比例为氮∶磷(P2O5)∶钾(K2O)=1∶(0.48~0.53)∶(0.82~1.01),晚稻为氮∶磷(P2O5)∶钾(K2O)=1∶(0.46~0.58)∶(0.93~0.94)。


行/株距比对超高产早晚稻产量和上部三叶的影响(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4
摘要:于2011和2012年,采用裂区设计,以超高产早稻淦鑫203、中嘉早17和晚稻淦鑫688、五丰优T025为材料,在31.20万蔸/hm2密度下,研究了行/株距比(RS/IS)对超高产早晚稻产量和上部三叶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晚稻四品种产量均以RS/IS2.0处理(25.0 cm×12.8 cm)较高,每穗粒数均以RS/IS2.8处理(30.0 cm×10.7 cm)较多,千粒重均以RS/IS1.3处理(20.0 cm×16.0 cm)较重,而生物产量、氮素积累总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均以RS/IS5.0处理(40.0 cm×8.0 cm)较低。早晚稻四品种的倒二叶基角和开张角以RS/IS5.0处理较大,以RS/IS2.0处理较小;倒二叶叶面积以RS/IS5.0处理较大,RS/IS1.3处理较小。


原料花生贮藏技术研究综述
《江苏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原料花生贮藏技术研究进行综述,指出我国原料花生贮藏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与解决方法,并对我国原料花生贮藏新兴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石菖蒲提取物对褐飞虱的作用方式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石菖蒲提取物对褐飞虱的作用方式,研究了石菖蒲提取物对褐飞虱的触杀、产卵忌避、熏蒸作用以及对褐飞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石菖蒲提取物4.6μg/头的剂量点滴处理褐飞虱若虫48 h后,褐飞虱死亡率为86.11%;10 mg/mL的处理浓度下,产卵忌避率为79.90%;100μL/L的浓度熏蒸30 min后,褐飞虱若虫的死亡率为73.98%;亚致死剂量对褐飞虱生长发育主要参数影响不显著。石菖蒲提取物对褐飞虱有明显的触杀、产卵忌避以及熏蒸活性,对褐飞虱生长发育的影响不显著。


不同纯化方法对花生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食品与机械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冷榨花生饼为原料,经提取得到花生多糖粗液,分别采用双酶水解和DEAE-52纤维素柱层析的方法进行纯化得到花生多糖PPS-a、PPS-2组分,并研究二者的抗氧化能力。研究表明:两个组分具有一定的清除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DPPH、还原力和抗脂质过氧化能力,且其清除效果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加,其中PPS-a的抗氧化活性较PPS-2强。与VC相比,PPS-a和PPS-2的浓度大于5 mg/mL时,两种多糖对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均高于VC;从清除超氧阴离子和DPPH自由基及抗脂质过氧化方面来看,其抗氧化能力均低于VC;两种多糖的还原力最差,仅达到VC的16%左右。


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唑虫酰胺对小菜蛾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为小菜蛾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浸叶法确定了唑虫酰胺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亚致死剂量(LC30和LC50),研究其对小菜蛾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其体内解毒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LC30和LC50)处理后,小菜蛾幼虫体质量与蛹质量减轻,幼虫历期和蛹期明显延长,成虫寿命缩短,羽化率、单雌产卵量与卵孵化率亦均低于对照,小菜蛾3龄期幼虫体内的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亚致死浓度的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的种群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小菜蛾体内的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一结果可为唑虫酰胺的科学应用以及制定小菜蛾综合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