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栽培模式对双季超级稻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以超级早稻春光1号和超级晚稻淦鑫688为材料,采用抛秧方式,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其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晚稻的产量均以三高一保栽培模式和精确定量栽培模式>三控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三高一保栽培模式的有效穗数、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而精确定量栽培模式的有效穗数最高,但成穗率较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精确定量模式、三高一保模式和三控栽培模式可提高双季超级稻的生物产量、氮素积累总量和氮素利用率。三高一保栽培模式明显降低了生产100 kg籽粒的需氮量。


不同基质对小白菜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降低单独使用泥炭育苗的成本,选用丹麦进口泥炭、珍珠岩、蛭石为原料,按照3种原料的不同配比配制出6种穴盘育苗基质,调查不同基质对小白菜出苗率、叶长、叶宽、叶面积、叶柄长、株高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小白菜育苗且成本相对比较低的基质。通过对小白菜生长发育的调查得出,出苗率的快慢顺序是3>4>1>5>6>2,子叶展平快慢顺序是1>3>4>5>2>6,2叶1心快慢顺序是3>1>5>4>6>2,3叶1心快慢顺序是1>3>5>6>2>4;通过对幼苗生长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3号处理的叶数比CK降低了0.9%、叶长降低了1.6%、叶面积降低了1.7%、柄长升高了4.4%、株高升高了0.3%;通过对6项测定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叶长、叶宽、叶面积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泥炭∶珍珠岩∶蛭石的比例为7∶2∶1时,栽培效果较为理想,接近丹麦进口泥炭。


籼稻米饭食味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粮油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籼型稻米食味品质与其相关品质指标的关系,对50份籼稻品种的外观性状、理化指标和RVA特征值进行测定,对蒸煮食味品质进行评定。研究结果表明,粒宽、垩白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均与食味值达到了极显著负相关,而长宽比、碱消值和胶稠度与食味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崩解值与食味值呈显著正相关,最终粘度、回复值、消减值与食味值呈极显著负相关;RVA谱与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的相关性较高;在选出的6个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主因子中,粘度因子、蒸煮因子、外观因子、营养因子和粒形因子对食味品质的累计贡献率为83.8%,为主要因子。由于稻米品质性状间相互关系较为复杂和各主因子的贡献率不同,因此在籼稻优质食用品种选育时,应注意粘度因子、蒸煮因子和外观因子的选择。


利用IRAP技术揭示部分柿属种间遗传关系
《果树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明晰柿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和探究逆转座子与该属植物倍性进化的相关性,【方法】以16种24份柿属植物为试材,利用IRAP(Inter-Retrotransposon Amplified Polymorphism)技术和UPGMA聚类分析。【结果】采自我国南热带的供试基因型独自成组,与其采集地域相吻合,反映了它们较古老的分类学地位;采自我国北亚热带和温带的基因型独立于南亚热带基因型组,含丰富的染色体倍性,且相互间混聚在一起,无明显地域趋同性,反映了该区域基因型间广泛的基因交流和适应性进化;从UPGMA聚类图反映的不同区域柿属基因型间的相对位置来看,逆转座子活性与其倍性进化及生态适应性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采自我国南亚热带的柿属植物可能更加古老;逆转座子在柿属种间倍性进化过程中可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