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集成学习算法的返贫人口识别模型 -以H省F县贫困户建档立卡数据为例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2020年底精准扶贫工作胜利完成,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贫困的消失和扶贫工作的结束.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当前对返贫动态监测的研究多为宏观政策性内容,对贫困人口进行返贫识别的微观操作性研究较少.针对上述问题,利用贫困户建档立卡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选取14维特征,构建基于集成学习算法的返贫人口识别模型进行贫困人口分类.结果表明,经调优的XGBoost算法模型取得最优结果,对已脱贫、未脱贫及返贫3类人员分别达97.43%、92.44%、97.04%的识别准确率,总体达到96.81%的准确率,能够较好识别出贫困人口贫困类别.为帮扶工作人员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建档立卡;集成学习;返贫识别;动态监测


山药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山药不同种植模式(两茬间隔0、3、6、10 a,分别记为YPI-0、YPI-3、YPI-6和YPI-10)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以土壤线虫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为分析指标,采用线虫形态学鉴定方法和土壤常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为通过改变种植模式防治植物寄生线虫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pH值,及有机质、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差异,但YPI-6和YPI-10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P<0.05)低于YPI-0和YPI-3处理。苗期和成熟期,YPI-10处理土壤中食细菌线虫的相对丰度显著(P<0.05)高于YPI-0处理,而植物寄生线虫的相对丰度显著(P<0.05)低于YPI-0处理。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垫刃线虫属(Tylenchus)、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短体线虫属(Pratylenchus)的数量与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显著(P<0.05)正相关,大部分食细菌线虫的数量与土壤pH值,及有机质、铵态氮含量呈显著(P<0.05)正相关。苗期和成熟期,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线虫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λ)无显著差异;线虫通路比值(NCR)均大于0.5,表明山药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均以细菌降解为主;瓦斯乐斯卡指数(WI)和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MI)在YPI-6和YPI-10处理下显著(P<0.05)高于YPI-0处理,而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PPI)与MI之比(PPI/MI)显著(P<0.05)低于YPI-0处理。综上,增加山药种植间隔期改变了山药土壤线虫群落结构,不仅使有害的植物寄生线虫丰度大幅降低,也使土壤生态系统更加成熟,健康程度明显提高,随着间隔年限的增加,其效果更佳。


不同化控制剂对优质杂交稻泰优398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杂交水稻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置5种化控制剂处理,研究了拔节期前喷施不同化控制剂对优质稻泰优398茎秆配置、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化控制剂喷施后株高均显著降低但对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其中,4种制剂喷施后能够缩短基部倒4、倒5节间长度,喷施25%多效唑悬浮剂和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能显著增加植株推阻和倒3节抗折力,从而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在本试验条件下的5种化控制剂中,在拔节期前喷施25%多效唑悬浮剂和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对优质稻泰优398的抗倒伏能力提升效果较好。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优质早籼常规稻'赣早优57'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江西的双季早籼稻生产在全国有重要地位,但以往重产量轻品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品质不佳的早籼稻种植效益低下,严重威胁中国粮食安全,成为水稻种植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方面。选育优质早籼常规稻是目前长江中下游早稻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利用高产早籼‘中佳早18’与优质‘早籼辐805’/‘湘早籼45’后代进行杂交,在后代群体中持续多代进行田间选择和优质相关基因Wx、Alk和Chalk5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择出获得了兼顾产量的优质早籼稻株系‘赣早优57’,为优质早稻品种的进一步培育打下基础。


井冈蜜柚主要品质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价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2021
摘要:为研究江西省吉安市不同产区井冈蜜柚主要品质表现情况,按照GB/T 8210-2011、 GB 5009.86-2016对井冈蜜柚主要品质进行了分析,并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井冈蜜柚主要品质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价,为井冈蜜柚产业发展和产品分等分级提供参考。检测结果表明,井冈蜜柚总糖含量在7.35%~12.6%,总酸含量在0.18~0.67 g/100mL,维生素C含量在80.1~139 mg/10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8.5%~16.0%,固酸比在20.67~66.11。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价结果为,青原区富田镇的桃溪蜜柚品质最优,泰和县的沙田柚品质次之,安福县的金兰柚较低。研究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蜜柚品质评价中既兼顾了传统的以固酸比作为果品主要评价指标的方式,又考虑到其他营养品质指标对果品品质的贡献,对于评价井冈蜜柚品质、进行分等分级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硅基膜材缓控释肥在红壤中的氮素释放特征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土壤培养法和饱和盐溶液蒸汽压法,研究硅基膜材缓控释肥在不同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水蒸汽压条件下的氮素释放特性,探讨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水蒸汽压因素对其氮素释放的影响,阐述其在红壤中的控释机制.结果表明:硅基膜材缓控释肥在红壤中的氮素释放速率均随土壤温度、水分含量和水蒸汽压升高而明显提高,其中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不同条件下,包膜肥料的氮素释放率随培养时间的变化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包膜尿素在15、25、40和60℃的红壤中,氮素累积释放率达80%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140、110、25和10 d.土壤含水量为10%时,养分释放受抑制;当土壤含水量由20%上升至40%,养分释放速率加快,释放期缩短20 d.养分释放速率常数k随水蒸汽压差的增大而增加;相同培养时间内,氮素累积释放率H2O>KH2PO4饱和溶液>KCl饱和溶液.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均通过改变包膜内外水蒸汽压而影响养分释放速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致使硅基膜材缓控释肥膜内外水蒸汽压变化的因素,均对其养分释放速率产生影响.
关键词: 硅基;缓控释肥;氮素释放;红壤


头季稻氮肥运筹对再生稻根际机能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再生稻是头季稻生长的延续。本研究尝试从根际微生态系统的变化来阐明机械化栽培下头季稻氮肥管理对头季-再生季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甬优1540"为材料,通过2年的田间试验,在头季总施氮量(225.00kg/hm2)不变的前提下,设置头季不同氮肥运筹处理,分析了机械化栽培下再生稻产量、根系伤流强度、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其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特点。【结果】头季前氮后移施肥处理(N1、N2)有助于根系保持较高活力,尤其在头季生长中后期N1处理(基肥∶一次分蘖肥∶二次分蘖肥∶孕穗肥=3∶1∶2∶4)根系伤流强度比对照(N0)和当地常规施肥处理(N4)显著提高;N1处理两季总产量最高,2年平均达17 351.23 kg/hm2,比当地常规施肥处理(N4)提高了23.00%。土壤酶活性分析表明,蔗糖酶活性在头季齐穗期表现为N2>N1>N3>N4>N0,之后则表现为N1>N2>N3>N4>N0;过氧化氢酶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在头季生长期均表现为N1>N2>N3>N4>N0;脲酶活性从头季齐穗期至再生季齐穗始终表现为N1>N2>N3>N4>N0;各生育时期土壤酶活性与根系伤流强度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细菌16S rDNA测序表明,施肥与不施肥处理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差异显著,N1处理细菌Chao1指数和香农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菌群结构分析表明,施肥处理增加了与土壤碳氮循环、有机质含量及抗逆性密切相关的细菌数量,尤其是N1、N2处理硝化螺旋菌属相对丰度较高,有利土壤氮素循环。【结论】机械化栽培下,头季氮肥适当后移有利于再生稻根际微生态系统的改善,从而提高根系活力,促进水稻生长,获得两季水稻的高产。


江西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协同性分析
《科技管理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江西省2004—2018年相关数据和耦合模型,探讨江西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研究发现:江西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周期性波动上升态势,经历了"轻度失调—濒临失调—低水平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发展"等5个阶段,其中两系统在2004—2005年间处于中度协调下降状态,2006年之后处于良好协调波动上升状态,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消耗仍较大。研究结论显示,要促进江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应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践行"两山"理念,促进三产融合,适当加大财政投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促使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系统趋于协调。
关键词: 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协同耦合 江西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