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田间条件下小麦和玉米秸秆腐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BIOLOG分析
《土壤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秸秆分解微生物演变机理的研究是调控秸秆还田、提高农田地力的理论基础。本试验基于土壤置换试验平台,利用BIOLOG方法研究在寒温带、中温带和中亚热带气候下,埋于黑土、潮土和红壤中的小麦和玉米秸秆在腐解过程中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的变化规律。试验中利用网袋法区分直接分解秸秆微生物。试验结果发现秸秆腐解微生物的碳源代谢活性(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 AWCD值表示)在腐解0.5 a和1 a后表现出一定的随气候变化规律,即随温度和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0.5 a为海伦(0.765±0.060)>封丘(0.737±0.165)>鹰潭(0.326±0.076),1 a为海伦(0.630±0.092)>封丘(0.319±0.096)>鹰潭(0.291±0.029),但这种趋势在腐解2 a后减弱。气候条件是影响秸秆腐解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腐解时间和土壤类型。主成分分析表明在腐解0.5 a后海伦、封丘地区的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与鹰潭差异较大,而1 a后封丘和鹰潭的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与海伦的差异较大,腐解2 a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秸秆腐解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趋于一致,均对含氮化合物利用较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玉米秸秆 腐解 BIOLOG 气候 土壤置换试验


应用转座子Tn5对生防菌P-936进行遗传改良的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以广谱性拮抗细菌荧光假单胞菌P-936为受体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S17-1 SM10/pSUP2021::Tn5为供体菌,通过结合转移技术,将转座子Tn5从供体菌中引入到受体菌P-936的基因组DNA中,共获得3011个Tn5插入突变体。在离体测定中,有4个突变体对稻瘟病菌的拮抗作用明显增强,有1个突变体完全丧失了拮抗作用;2个突变体对番茄青枯病菌的拮抗作用明显增强。通过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突变体T-1207在连续3次防治后,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达到61.97%,而野生菌株P-936的防治效果为51.55%,表现了一定的增效作用。


施加内生真菌对花生连作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土壤中施加植物内生真菌拟茎点霉NJ4.1菌株、B3菌株和角担子菌B6菌株在花生不同生育时期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B3处理显著提高花生荚果产量,为对照的1.2倍;施加内生菌NJ4.1、B3和B6能显著增加花生根瘤数量,分别为对照的1.2、1.3和1.3倍.3个加菌处理全生育期平均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高于对照,萌发期和苗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显著高于对照,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在花生萌发期升高,开花期降低.花生开花期土壤DGGE图谱表明,B3处理土壤细菌和真菌条带数量以及多样性最高.从萌发期到成熟期,与对照相比,3个加菌处理的土壤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脲酶活性无显著变化.表明施加内生菌对连作花生土壤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中施用B3效果最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信息化需求调查及其对策分析(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2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信息化需求状况,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几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农户信息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指出其发展趋势,提出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结果]随着农民的信息意识普遍增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信息需求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信息需求载体由传统媒体转向现代媒体、信息内容需求从单一转向多元、信息服务需求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交流,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仍存在基础条件仍然薄弱、农村信息化资源分散、信息资费过高以及信息化人才短缺等问题,故相应的建设对策有:构建合理的组织保障体系、实施多元化投融资,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农业经济信息资源,建设新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不同种植方式对五丰优T025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五丰优T02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对双季超级晚稻五丰优T025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和管理水平对双季超级晚稻产量和品质均有影响,其中高产管理条件下水稻产量高于常规管理,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以人工移栽和翻耕抛秧产量较高,机插秧次之,免耕抛秧最低。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的高低受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影响较大。高产管理条件下,人工移栽和翻耕抛秧处理水稻茎蘖增长和下降较为平稳,成穗率较高,生育前期物质生产量大,单株根系干质量大,10~20 cm深层根系所占比例大;机插和免耕抛秧条件下水稻前期分蘖增长慢,物质生产量小,有效穗数较少。研究还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稻米的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等有一定影响。


响应面法超声提取龙眼核黄酮工艺的优化
《江西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为了探索龙眼核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工艺,根据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中的Box-Behnke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建立了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方法,分别考察了提取温度、溶剂浓度、提取时间对龙眼核黄酮提取的影响,并建立了黄酮提取与各影响因素的多元二次回归数学模型。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得出龙眼核黄酮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提取温度71℃,提取溶剂甲醇的浓度为50%,提取时间为70 min,按照此工艺提取黄酮,测得黄酮得率为1.6388%,与模型预测值1.6164%相符合。
关键词: 龙眼 黄酮 响应面 Box-Behnke


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建设
《当代江西 》 2012
摘要:科技创新的核心在于人才。当前,我省存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总量不足、领军人才缺乏、人才结构还需改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等问题。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建设,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尤为重要,也尤为迫切。要在人才发展全局中重视农业科技人才建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农业


安卓智能手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2012
摘要:一、利用安卓手机现有的配置回放教学视频资源、录制观察到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是研究物理现象的开端和基础,是人们感知物理世界的重要方式。观察和实验是认识物理现象的动力之源,是学好物理知识的基础。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尽管有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但教师演示实验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由


不同用药方案对防治水稻主要害虫的效果评价
《生物灾害科学 》 2012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用药方案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噻嗪酮和氯虫苯甲酰胺(用药方案A)处理田稻飞虱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均显著低于施用吡虫啉和毒死蜱(用药方案B)处理田,用药方案A处理田卷叶率显著低于用药方案B。用药方案A田间节肢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H′)高于用药方案B,优势集中性指数(C)低于用药方案B,水稻产量比用药方案B增产24%。说明用药方案A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影响较小,并且能够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