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苗插秧机对杂交晚稻群体质量构建及产量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探索大苗插秧机提升杂交晚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效果,确定不同插秧机对大苗机插的适应性。【方法】以杂交晚稻天优华9为供试品种,开展不同大苗插秧机机插田间试验,并以普通插秧机机插常规秧苗为对照,分析不同大苗插秧机对杂交晚稻秧苗栽插的机插质量、群体质量构建及产量和产量构成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与普通插秧机机插常规秧苗相比,大苗插秧机有利于增强杂交稻的秧苗分蘖能力和根系生长能力,提高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杂交稻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并提高产量。手扶式大苗插秧机机插大苗平均增产514.17 kg/hm2,平均增产率为6.63%,高速式大苗插秧机机插大苗处理平均增产381.74 kg/hm2,平均增产率为4.92%,二者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手扶式对群体构建的影响效果显著优于高速式。【结论】在适宜的大苗机插条件下,大苗机插对杂交晚稻群体质量构建及产量形成具有显著影响,有利于构建良好的高产群体从而获得高产。


不同杂草对温室柑桔介壳虫的诱集效果比较
《现代园艺 》 2021
摘要:为了探索设施柑桔介壳虫的农业生态防治技术,研究了4种柑桔园常见杂草灰灰菜、牵牛子、红花酢浆草和拉拉藤对设施柑桔介壳虫及成虫产卵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的杂草诱集介壳虫效果不同,且差异较大.其中,灰灰菜的诱集效果最好,平均每株诱集介壳虫可达27.9头,其次为拉拉藤,平均每株诱集介壳虫4.5头,酢浆草和牵牛子每株诱集数量小于4头,诱集效果较差.不同杂草诱集介壳虫产卵效果不同,仅灰灰菜诱集介壳虫产卵,拉拉藤、红花酢浆草和牵牛子不能诱集介壳虫产卵,单株灰灰菜平均诱集介壳虫产卵块高达15.7块.


基于季节性降雨的双季稻生育后期干湿交替灌溉对稻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依靠季节性降雨实现干湿交替灌溉对双季稻生育后期的影响,研究了双季稻齐穗后0、7、14和21d(对照)停止灌溉对叶绿素含量、干物质转化、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早稻灌浆期降雨多且雨量大,齐穗后早停止灌溉延长干湿交替灌溉时间,可显著提高叶片、茎鞘干物质转化、穗粒数和结实率,叶绿素含量降低,无效分蘖成穗减少;与对照相比,齐穗后0d停止灌溉,实收产量提高16.0%,整精米率提高8.2%。晚稻灌浆期间降雨相对偏少,适期延迟停止灌溉,可提高叶片、茎鞘干物质转化、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整精米率;与对照相比,齐穗后7d停止灌溉,实收产量提高11.0%,整精米率提高6.1%;垩白度、垩白粒率及透明度随停止灌溉时间提前和干湿交替灌溉时间延长而增加,胶稠度以早稻齐穗后7d和14d、晚稻齐穗后14d停止灌溉最高,所有处理对双季稻米整体品质指标等级无影响。


超级杂交稻五丰优286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中国农技推广 》 2021
摘要:五丰优286是由江西现代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利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五丰A和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中恢286杂交组配,于2010年育成的三系杂交早籼稻品种。该品种于2016年经农业农村部确认、冠名为超级稻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熟期早、生育特性稳定等特点。在当前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推进引领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的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开始成为我国水稻栽培的发展趋势。根据五丰优286的品种特性,因地制宜地采用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有助于在生产中实现高产稳产、节本增效。


不同生育期水稻叶片SPAD值与产量相关性研究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 2021
摘要:提高产量是水稻(Oryza sativa L.)育种的关键.为了快速有效地监测水稻产量,开展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种功能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 SPAD)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亦明确SPAD值测定的最佳生育时期,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钟落潭基地设置了两个水稻品种的不同氮肥处理早晚造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叶片SPAD值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表现为降低趋势,随氮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随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产量表现为先增加而后趋于稳定,且不同氮肥处理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在早造和晚造均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早造和晚造在分蘖期的水稻功能叶片SPAD值与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且拟合效果最好.因此,在分蘖期进行水稻产量预测的效果最佳.此结果为水稻早期产量预测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SPAD 产量 产量构成 相关性


桑枝屑代料栽培香菇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明60'为栽培菌种,研究不同比例(CK:0%、M1:5%、M2:15%、M3:25%、M4:35%、M5:50%、M6:75%、M7:100%,均为质量分数)桑枝屑代料栽培对香菇(Lentinus edodes)粗蛋白、脂肪及氨基酸含量影响,并进行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结果表明,桑枝屑代料栽培下香菇中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但脂肪含量变化显著(P<0.05);不同比例桑枝屑代料栽培香菇均含有17种氨基酸,随着桑枝替代量增加总氨基酸(total amino acid,TAA)和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近似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M5(50%)最高,分别较对照提高12.52%和15.52%,而其余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氨基酸评分、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和营养指数评价显示,M4(35%)处理下香菇营养价值高,必需氨基酸模式和标准蛋白更接近;化学评分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表明,不同比例桑枝屑代料栽培香菇的氨基酸平衡性均较差,限制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Met+Cys).综上比较,桑枝屑比例在35% ~50%时香菇具有较高含量的优质蛋白和较低含量的脂肪,且氨基酸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
关键词: 桑枝屑;代料栽培;香菇;蛋白质;营养评价


赣西两头乌猪屠宰测定与肉质检测初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赣西两头乌猪是江西地方猪品种之一,其生产性能未知,为充分了解赣西两头乌猪的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对其进行屠宰测定和肉质检测,研究结果可以为赣西两头乌猪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对6月龄的12头纯种赣西两头乌猪(公母各半)进行屠宰测定,分析胴体质量和屠宰率等屠宰性能、眼肌面积和瘦肉率等胴体性状以及大理石纹和剪切力等肉品质,并检测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赣西两头乌猪平均屠宰率公、母猪分别为70.41%、70.64%;平均膘厚为公猪3.31 cm、母猪4.05 cm,且公猪平均膘厚极显著小于母猪(P<0.01);眼肌面积为公猪24.8 cm2、母猪23.69 cm2;瘦肉率为公猪42.95%、母猪42.42%;脂肪率为公猪34.92%、母猪35.01%;皮率为公猪12.93%、母猪13.14%;骨率为公猪9.21%、母猪9.43%;熟肉率为公猪62.93%、母猪64.38%;失水率为公猪8.61%、母猪8.21%;贮存损失为公猪4.97%、母猪6.18%,且公猪贮存损失显著低于母猪(P<0.05);赣西两头乌猪肌肉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平均含量20.80%、脂肪平均含量3.60%、水分平均含量73.67%。屠宰率、眼肌面积、瘦肉率、脂肪率、皮率、骨率、熟肉率、失水率等性状不存在性别差异。在肌肉氨基酸含量中,组氨酸含量比乐安花猪和东乡花猪要高。在不饱和脂肪酸中棕榈油酸平均含量为2.59%,十七碳烯酸平均含量为0.15%,油酸平均含量为43.58%,亚油酸平均含量为7.05%,亚麻酸平均含量为0.28%,二十碳烯酸平均含量为1.11%,二十碳二烯酸平均含量为0.38%,二十碳三烯酸平均含量为0.13%,花生四烯酸平均含量为0.32%。【结论】赣西两头乌猪具有较高屠宰率,公猪肉的系水力强于母猪,较不容易形成酸肉,肌肉中具有较高的组氨酸和花生四烯酸,是优良的地方猪种。


进料浓度对猪粪混合稻秆厌氧产甲烷特性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21
摘要:为研究猪粪(Pig manure,PM)与稻秆(Rice straw,RS)的组配比例与进料的固形物(Total solid,TS)浓度对中温条件下厌氧产甲烷特性的影响,通过批次厌氧发酵试验摸清不同挥发性固体(Volatile solids,VS)配比(PM/RS=1∶0、4∶1、2∶1、1∶1、1∶2、1∶4、0∶1)下的原料产甲烷规律,并选择VS配比(均以PM/RS计)为1∶1、4∶1的混合原料开展进料浓度(TS分别为4.6%、7.1%、9.6%、12.1%)梯度提升的连续厌氧发酵试验。结果表明:批次发酵试验中VS配比为4∶1时产甲烷性能表现最好,产甲烷潜力(P值)、反应动力常数(k)、最大产甲烷速率(Rm)及甲烷产率达到峰值时间(tmax)分别为380.3 mL·g-1VS、0.098 d-1、37.2 mL·g-1VS·d-1、4.4 d。连续发酵试验中,在水力停留时间为30 d、VS配比为4∶1时连续产甲烷性能更优,甲烷产率、产甲烷潜力转化率和容积产甲烷率分别达到354.8 mL·g-1VS、93.3%、0.88 L·L-1·d-1。但混合物料中猪粪比例越高,发酵系统的氨抑制风险也越高。在进料浓度达到12.1%条件下,VS配比为4∶1时的游离氨浓度是VS配比为1∶1时的1.47倍,达到223.2 mg·L-1。研究表明,猪粪与稻秆混合原料VS配比为4∶1(配比后的C/N=22~23∶1)时,可提高发酵原料转化效率和容积产甲烷率;同时,进料TS浓度低于12.1%(有机负荷率为2.87 g VS·L-1·d-1)可降低厌氧发酵中的氨抑制,保证沼气工程稳定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