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无人机与人工喷施雾滴在水稻冠层内沉积特征及效益比较
《中国水稻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阐明无人机和人工喷施雾滴在水稻冠层内沉积分布特征,比较其稻瘟病防效、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方法】选用电动四旋翼植保无人机,设置3个不同飞行高度和3个不同施药量,于孕穗期观测喷施雾滴在水稻冠层内沉积分布状况,并和人工喷施处理防治稻瘟病的效果、产量及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结果】雾滴沉积量随飞行高度的升高而减少,雾滴沉积均匀性和穿透性随飞行高度的升高而增大。无人机和人工喷施的雾滴沉积量、均匀性和穿透性随施药量的增加而增大,雾滴沉积量和均匀性均呈水稻冠层上部>中部>下部的分布特征。无人机喷施的雾滴均匀性和穿透性大于人工喷施。无人机喷施在防效和产量不降低的情况下,用工成本减少165元/hm2,净收益提高164元/hm2,产投比提高20.9。【结论】与人工喷施相比,无人机喷施可在保证丰产的基础上,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高经济效益,在水稻精确管理和丰产高效栽培中具有应用价值。


中国稻作区土壤速效钾和钾肥偏生产力时空变化
《土壤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农业农村部布置在全国的水稻土监测样点(1988—2017),分析不同稻作区水稻土的速效钾、钾肥偏生产力和钾素表观平衡的时空变化趋势。在30 a间,东北区水稻土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长江三角洲(长三角)、长江中游、华南和西南地区。随试验年限的延长,除了长江中游的水稻土速效钾为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外,东北、长三角和华南区的水稻土速效钾含量均呈现出先稳定后增加的趋势,而西南区的水稻土速效钾含量则无显著变化。线性拟合方程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每增加10 mg·kg–1,30 a间东北、长三角、长江中游、华南的钾肥偏生产力提升幅度分别为0.31、1.51、0.26和0.49 kg·kg–1。除西南区域外,其他区域的钾素表观平衡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因此,1988—2017年,全国尺度上水稻土的速效钾含量呈增加趋势,但不同稻作区土壤速效钾含量及年均增幅则差异较大。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增加显著促进了水稻钾肥偏生产力的提升,而长期进行水稻种植导致的钾素表观盈余则进一步有利于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提升。
关键词: 土壤速效钾 水稻土 区域 钾肥偏生产力 钾素表观平衡


头季与再生季稻米品质比较及留桩高度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杂交水稻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头季—再生稻种植模式下稻米品质变化规律及留桩高度对品质性状的影响,也为选择适宜的优质型再生稻提供理论依据,以优质型恢复系靓占、亮莹所配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采用头季—再生稻模式进行种植,分析头季稻与再生稻稻米品质性状差异及其不同留桩高度对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季稻米精米率显著优于头季稻;再生季稻米的外观品质优于头季稻,其中垩白粒率、垩白度显著优于头季稻,再生季稻谷粒型更细长;头季稻直链淀粉含量低于再生稻,崩解值则反之;高留桩再生稻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透明度显著优于低留桩再生稻。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粒型、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及RVA谱特征值存在显著正相关,选择优质型品种有利于改善头季和再生季的稻米品质;留桩高度对再生稻加工品质影响较大,高留桩有利于提高再生稻的加工品质。


我国主栽皱环球盖菇菌株遗传多样性及栽培特性
《菌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我国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20个主栽菌株进行了I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使用的28个ISSR引物中22个具有多态性,UPGMA聚类分析显示遗传相似性水平在0.68–0.86之间,在0.72时可将菌株分为6个类群,类群间遗传差异较大。在PDA培养基上,除菌株Sr-03和Sr-05最适生长pH值为8.0外,其他菌株均为pH 5.0–6.0;在5–30℃的温度范围内,除菌株Sr-01、Sr-08、Sr-11在30℃时长速受到抑制外,其他菌株长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在35℃时仅有5个菌株在培养20d时具有活性;皱环球盖菇菌丝在以木屑为主的原种培养料中长速较慢,为0.73–1.08mm/d。在菌株的农艺性状比较中,菌株Sr-12的菇型比例最好、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98.09%,菌株Sr-08和Sr-12菇体硬度较大,菌盖颜色与其他菌株差异显著,菌株Sr-19和Sr-20的菌褶颜色较其他菌株差异较大。本研究筛选出了7个具有遗传差异的优异种质,产量高、抗逆性强,并在菇型、菌盖颜色、菌褶颜色等农艺性状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可为皱环球盖菇育种及遗传研究提供菌株选择。


3种天然抗氧化剂对腊肉理化性质的影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1
摘要:目的 比较儿茶素、迷迭香酸、茶多酚3种天然抗氧化剂的不同添加量(0.075、0.15、0.3 g/kg)对腊肉过氧化值、菌落总数、pH、水分含量、质构、色泽等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 腊肉的 pH、水分含量、过氧化值、菌落总数均按照国家标准测定, 腊肉的质构和色泽参照文献方法进行测定.结果 0.15 g/kg迷迭香酸、0.3 g/kg迷迭香酸和0.15 g/kg儿茶素处理组的抗氧化性能最佳, 0.075 g/kg茶多酚处理组的抑菌效果最佳;0.075 g/kg儿茶素处理组的水分含量最高; 0.075 g/kg儿茶素处理组的L*值和a*值最大.结论 3种天然抗氧化剂的添加能效减缓腊肉脂肪的氧化, 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且对腊肉的水分含量、色泽和质构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产品品质.
关键词: 腊肉;儿茶素;迷迭香酸;茶多酚


紫云英还田与化肥减施对早稻影响的综合评价
《江西农业学报 》 2021
摘要:为了探究紫云英还田与化肥减施对早稻的综合影响,设置不施肥(CK)、100%化肥(F10)、化肥减量20%+翻压不同量(15000、22500、30000 kg/hm2,分别记作G10F8、G15F8、G20F8)的紫云英等5个处理,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种植紫云英及不同还田量对早稻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土壤养分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紫云英配施化肥处理有降低早稻垩白和增加整精米率的作用,减量20%化肥+紫云英还田22500 kg/hm2处理在保障早稻产量的同时能有效增加稻米整精米率和降低垩白。籽粒含P量与精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籽粒含N量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籽粒含Si量对早稻品质的影响效应与籽粒含N量相反。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对糙米率、蛋白质含量具有间接正效应,对直链淀粉含量具有间接负效应;土壤有效磷含量对垩白度具有间接负效应;土壤有效磷含量对整精米率,以及土壤全磷含量对糙米率均具有间接正效应。南方紫云英还田+增施硅、镁、磷肥处理对早稻品质具有潜在的改善作用。


溶解氧浓度对水稻分蘖期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特定溶解氧浓度对水稻分蘖期根系生长及全生育期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水稻氧营养研究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6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网室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中浙优1号(水稻)、IR45765-3B (深水稻)和中旱221 (旱稻),用国际水稻所营养液配方进行培养。试验设置5个溶解氧浓度处理,分别为全生育期溶解氧浓度1 mg·L-1(T1)、3 mg·L-1(T2)、5.5 mg·L-1(T3)和7.5 mg·L-1(T4),以自然生长处理作对照(CK),溶解氧浓度由在线测试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昆腾Q45D,美国),并实时用便携式溶氧仪进行校对(YSI 550A,美国)。[结果](1)水稻分蘖期,随溶解氧浓度上升,全浓度营养液中总氮含量下降速率减小,铵盐含量下降速率增加;硝酸盐含量在T1处理下最低,T4处理下最高;亚硝酸盐在全浓度营养液中含量极低且不稳定。(2)与CK相比,3个水稻品种在T2处理下根系活力均有所提高,T4处理根系活力显著低于CK。最大根长随溶解氧浓度上升而提高,T1和T4处理降低水稻根系总根长、总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干重;T2处理下,中浙优1号和IR45765-3B的根系形态指标和干重均高于CK。(3) 3个水稻品种拔节期植株含氮率随溶解氧浓度提高逐渐下降,齐穗期和完熟期随溶解氧浓度提高逐渐上升。相较于CK,T2处理提高了3个水稻品种全生育期氮素积累量;T3和T4处理降低了水稻氮素吸收,但提高了齐穗期至完熟期生长阶段的氮积累量吸收比例。在完熟期,3个水稻品种氮素积累量,T2处理较CK增加2.3%-7.3%,T1、T3和T4处理较CK分别下降0.7%—3.6%、3.6%—8.5%和15.0%—27.1%。(4) 3个水稻品种不同处理间干物质量和产量表现一致,均为T2> CK>T1>T3>T4。3个水稻品种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以T1处理表现最高;与CK相比,T2处理提高了3个水稻品种的收获指数和氮收获指数,T1、T3和T4均低于CK;T1处理下,中浙优1号和IR45765-3B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显著低于CK,中旱221无显著差异。[结论]适度增氧可促进水稻根系形态建成,增加植株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低氧和高氧胁迫均会抑制不同生态型水稻品种根系活性,降低水稻植株氮素吸收,且旱稻对氧胁迫的耐逆性强于水稻和深水稻。


淹水条件下鄱阳湖3种湿地植物腐烂分解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湖泊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型通江湖泊水位不断变化,引起湖泊水域与洲滩湿地之间相互转化,造成湿地植物周期性淹没分解,影响水体营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本文以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蒌蒿(Artemisia 和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为研究对象,通过为期69d的室外模拟实验,探究3种植物腐烂分解对水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生物量(以叶绿素a(Chl.a)浓度表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湿地植物的分解过程均为前期分解较快、后期缓慢,且蒌蒿分解率显著大于灰化薹草和虉草.(2)腐烂分解过程中,水体理化因子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如水体pH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空白组pH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浊度、营养盐浓度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浓度均呈先升高后降低并逐渐稳定的变化趋势,且显著高于空白组,蒌蒿腐烂分解对水体pH、浊度、营养盐浓度和CODMn的影响最大.(3)灰化薹草组和虉草组Chl.a浓度均呈前期波浪式上升、后期逐渐稳定的变化趋势;蒌蒿组Chl.a浓度整体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水体浊度和营养盐浓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一株猪源化脓隐秘杆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与基因组分析
《微生物学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化脓隐秘杆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常与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病毒、巴氏杆菌等混合感染猪,引起各种非特异性化脓性感染,部分临床症状与副猪嗜血杆菌相似。本试验从江西某猪场一起因呼吸道症状急性死亡病猪的肺脏分离到一株具有β溶血特性、疑似化脓隐秘杆菌的细菌病原。[目的]鉴定该病原的菌属种类、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特征,为该菌疾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防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结合PCR鉴定等方法对菌属种类进行鉴定;通过动物实验、药敏试验,分析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借助全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发掘该菌的基因组特征。[结果]形态观察、16S rRNA基因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证实,该分离菌株是化脓隐秘杆菌,命名为JX18;药敏试验表明,该菌株对克林霉素和林可霉素不敏感,对其余所选药物均敏感;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对小鼠腹腔攻毒后,小鼠腹部出现明显脓肿病灶,最高剂量组的小鼠全部死亡;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该菌株携带plo、nanH、nanP、fimA、fimC、fimE等重要毒力基因,并且与其他化脓隐秘杆菌菌株毒力基因的相似性较高;根据同源基因数据库(Cluster of Orthologous Groups,COG)预测,菌株JX18中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基因占比最高;通过毒力基因数据库(Virulence Factor Database,VFDB)、UniProtKB/Swiss-Prot 等数据库预测,JX18 菌株基因组中携带有多个组氨酸激酶、反应调节因子等与细菌双组分调控系统相关基因,以及多种与粘附、侵入及分泌系统相关的毒力基因。[结论]在江西省分离鉴定出一株猪源强致病性化脓隐秘杆菌,丰富了猪源化脓隐秘杆菌病原信息,为进一步开展猪源化脓隐秘杆菌相关研究与防控奠定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化脓隐秘杆菌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基因组特征 毒力基因


甘薯地上害虫发生动态及品种抗虫性差异
《中国植保导刊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甘薯品种地上部害虫发生动态和品种抗虫性差异,2019年在江西省南昌县定点调查了6个甘薯品种地上害虫发生为害情况.结果表明,甘薯主要害虫为叶螨、甘薯跳盲蝽和甘薯麦蛾,不同品种对3种害虫抗性存在差异.叶螨发生高峰期为7月31日至8月10日,宁紫1号叶螨发生持续时间最长(46 d),抗性最低;广薯87叶螨数量始终显著低于其他品种,抗性较好.甘薯跳盲蝽发生高峰期为8月上旬,叶片受害较重,徐薯22和其他5个品种叶片受害率分别为18.28%和45.23%-73.08%,徐薯22对甘薯跳盲蝽抗性良好,广薯87叶片受害率高达73.68%,抗性最差.甘薯麦蛾发生盛期为9月份,各甘薯品种在生长早期均未出现明显的卷叶症状,,广薯87卷叶率低于3.41%,抗性较好;赣GZ12-27抗性较差,卷叶率达33.97%,其余品种卷叶率居中.本研究结果将为甘薯的抗虫育种和害虫防控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