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井冈翠芦笋氨基酸类营养成分的特征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 2023
摘要:井冈翠是通过种间杂交选育的具有茎枯病抗性的芦笋优良新品系,以相同栽培条件下的井冈翠、吉列姆、圣骑士鲜笋为试验材料,采用液相色谱法分析了不同品种中游离的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含量,同时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了游离氨基酸和水解氨基酸的组成和特征.结果表明:井冈翠的谷氨酰胺含量显著高于吉列姆和圣骑士的,分别高11.35%和58.52%,井冈翠天冬酰胺含量比圣骑士高24.89%;井冈翠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占比均明显高于吉列姆、圣骑士;在游离呈味氨基酸中,井冈翠的鲜甜味氨基酸与苦味氨基酸的比值较吉列姆、圣骑士分别高82.43%、60.39%,这可能是井冈翠口感鲜美的物质基础之一.在总水解氨基酸中,3种芦笋的必需水解氨基酸占总水解氨基酸的质量分数比值接近,其中谷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丙氨酸这4种氨基酸占总氨基酸质量分数的比值之和均超过50%.
20%烯草酮·二氯吡啶酸·氨氯吡啶酸可分散油悬浮剂对直播油菜田杂草的防治效果
《江西农业学报 》 2023
摘要:于2020-2021年开展田间试验,探究了20%烯草酮·二氯吡啶酸·氨氯吡啶酸可分散油悬浮剂对直播油菜田中稻槎菜、苣荬菜和看麦娘3种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其安全性.结果表明:施用20%烯草酮·二氯吡啶酸·氨氯吡啶酸可分散油悬浮剂能有效去除3种杂草,有效成分施用量为180~300 g/hm2,施药后25 d,总草的株防效为88.06%~95.37%;施药后85 d,总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85.44%~92.33%、85.52%~93.05%,均显著优于其他3种对照药剂,且不产生药害;施药后的油菜产量均值为3.95~4.12 kg,增产率为84.58%~92.52%,明显高于其他3种药剂处理和空白对照,且略高于人工除草处理.综上,对杂草的防治效果会随着施药量的增加而提高,最佳施药期为油菜田杂草3~5叶期,建议生产中有效成分的最佳施用量为225~300 g/hm2.
关键词: 20 烯草酮·二氯吡啶酸·氨氯吡啶酸可分散油悬浮剂 油菜田 杂草 防治效果
水稻内外稃异常发育突变体blg1(beak like grain 1)的表型分析与精细定位
《中国水稻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水稻花器官的正常发育对水稻的成功繁殖和产量至关重要.对水稻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进行遗传定位,可以完善和丰富其花器官发育调控网络,对水稻育种具有指导意义.[方法]从育种材料中分离鉴定出一个内外稃发育异常的突变体blg1,对blg1突变体和对照株系花器官形态进行了观察.将该突变体与Dular杂交,构建F2群体,对突变表型进行遗传分析,并对BLG1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结果]表型观察显示,blg1突变体表现为内外稃不能正常闭合、稃间弯曲严重、籽粒变小等.遗传分析表明,blg1的突变性状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精细定位,将目标基因定位于第5染色体长臂末端InD3和InD5两个标记之间,物理距离为50 kb,包含8个开放阅读框.通过分析,LOC_Os05g48760可能是BLG1基因的候选基因.[结论]BLG1是一个控制水稻内外稃发育的新基因.
水稻加工和外观品质性状QTL鉴定
《中国水稻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是影响水稻生产效益和商品价值的关键因素,发掘相关性状主效QTL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水稻品质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也可为水稻优质育种提供材料.[方法]以优质粳稻龙稻5号为母本和高产籼稻中优早8号为父本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在3个环境条件下对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进行性状比较和QTL分析.[结果]检测到37个与加工和外观品质相关的QTL,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三个环境分别发现15、15和21个QTL,其中仅10个QTL在2个环境中稳定表达,2个QTL在3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加工和外观品质相关QTL具有明显的遗传重叠效应,第2、6、7、10和11染色体上存在主效QTL簇,对加工和外观品质存在明显的调控作用.[结论]第7染色体RM1306-RM420区间存在一个新的QTL qMAQ7(qChlak7),该区间对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具有较强的调控效应;此外,上位性互作也是调控加工和外观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效QTL参与上位性互作效应.
关键词: 水稻 加工品质 外观品质 QTL分析 qChalk7
基于农田物联网设备CGMD-502的双季稻缺氮和干旱胁迫诊断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23
摘要:通过3个氮肥水平和2个水分处理的田间小区试验,模拟双季稻遭遇不同逆境胁迫的情景,利用农田物联网设备CGMD-502采集早、晚稻归一化红边指数(NDRECGMD),并分析了NDRECGMD与农学参数(SPAD值、LAI)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该植被指数对双季稻不同程度缺氮和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发现:NDRECGMD与双季稻LAI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两者之间线性监测模型(LAI=32.25×NDRECGMD-2.34)的建模决定系数(R2)达到了0.72,检验均方根误差(RMSE)和偏差(bias)分别为1.25和0.80;NDRECGMD对双季稻缺氮和干旱胁迫具有较强的响应能力,在不同胁迫情景下的数值变化幅度略低于LAI,但与SPAD值相当.由此表明,农田物联网设备CGMD-502在生产中具有替代SPAD值和LAI诊断双季稻缺氮和干旱胁迫的实际应用潜力.研究结果对于促进农田物联网技术在双季稻生产中的应用及提高江西双季稻生产智慧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芦笋茎枯病菌生物学特性与遗传多态性研究进展
《山西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芦笋因其营养价值高,并具有润肺、镇咳、祛痰、抑制肿瘤生长等药理功能,被称为“蔬菜之王”。然而,茎枯病的普遍发生,给芦笋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其是芦笋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一度被称为“芦笋癌症”,明确其生物学特性与遗传多态性对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从分类地位的历史演化、寄主范围、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面介绍了芦笋茎枯病菌的分类特征,明确了其学名为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而非天门冬茎点霉(Phoma asparagi);从菌落直径和菌丝干质量等方面介绍了芦笋茎枯病菌不同菌株间生长速率的差异;从致病力测定和不同地理来源菌株的致病力比较等方面介绍了芦笋茎枯病菌的致病性;从基于致病力的遗传多态性、基于rDNA ITS序列的遗传多态性和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遗传多态性等方面介绍了芦笋茎枯病菌不同地理来源菌株的遗传多态性规律。
关键词: 芦笋茎枯病 天门冬拟茎点霉 分类地位 生长速率 致病性 遗传多态性
乌骨鸡中沙拉沙星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2023
摘要:沙拉沙星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过程中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当沙拉沙星残留超标的畜禽产品被人类长期食用后,易蓄积对机体产生毒性、免疫抑制等不良影响.为研究乌骨鸡摄入不同剂量沙拉沙星后,各组织中沙拉沙星的残留量水平和残留消除规律,选取四川山地乌骨鸡300只(320日龄、 体重1.9±0.2 kg),随机分为5组,每组60只,分别每日给予沙拉沙星5、10、40、80 mg/kg bw,连续5 d.采用建立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不同休药时间点采集的肌肉、肝脏、皮脂、鸡蛋、血液中沙拉沙星的残留量.结果表明,沙拉沙星在乌骨鸡体内的残留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肝脏、肌肉、皮脂.正常治疗剂量组(5 mg/kg bw和10 mg/kg bw)中,休药后第6 h采集的肝脏中仍能检出沙拉沙星,且超过国家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80μg/kg);休药后第48 h采集的肌肉和皮脂中仍能检出沙拉沙星,且其含量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10μg/kg和20μg/kg).超治疗剂量组(40 mg/kg bw和80 mg/kg bw)中,在各个休药时间,沙拉沙星在肝脏、 肌肉、皮脂中的残留量均远高于正常治疗剂量组.在休药5 d后,在乌骨鸡鸡蛋和血液中仍能检出沙拉沙星残留.
关键词: 沙拉沙星 乌骨鸡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药物残留 风险评估
危害茶树菇新害虫-Bradysia peraffinis Tuomikoski 1960(Diptera:Sciaridae)的生物学特性
《浙江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栽培茶树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危害茶树菇的蕈蚊。通过扩增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比对进行分子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对该蕈蚊进行制片和拍照,描述了其卵、幼虫、成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另外,通过在培养箱中饲养该蕈蚊,观察、记录其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危害茶树菇的蕈蚊为Bradysia peraffinis Tuomikoski 1960,为江西省新纪录种,与Bradysia peraffinis COⅠ序列(登录号:JQ613799)的相似度达到99.85%。该蕈蚊以幼虫危害菌丝和子实体,研究发现,老熟幼虫爬至培养料口化蛹,羽化后飞出菌袋。其成虫活泼善飞,具有趋光性,生活史约20~29 d,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明显。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该蕈蚊发生规律和防控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Bradysia peraffinis 分子鉴定 形态特征 生物学 江西
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应用效果初探
《作物研究 》 2023
摘要:为了明确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的应用效果,于2017—2020年连续4年8季在江西双季稻田开展了智能灌溉系统灌溉和常规有水层灌溉的对比试验,比较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品质、水分利用和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能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变量结合双季稻需水规律制定的灌溉规则进行精准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智能灌溉系统提高了双季稻产量6.4%~14.3%;并小幅改善了稻米品质,尤其是外观品质,减少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同时还能降低灌水量14.1%~90.8%,降低排水量56.1%~100%,提高水分利用效率0.07~0.59 kg/m~3,减少径流水中总氮排放47.3%~100%,减少径流水中总磷排放44.5%~100%。综合分析,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值得在南方双季稻区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