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长期施肥下红壤双季稻田土壤胞外酶活性(EEAs)变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子,可为该地区稻田土壤培肥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选择持续了37 a的长期定位试验的不施肥(CK)、化肥(NPK)、高倍化肥(HNPK)和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4个处理,采用微孔板荧光法测定了土壤胞外酶活性,分析了土壤化学指标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探讨土壤胞外酶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施肥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和水稻产量;与CK处理相比,NPKM处理土壤MBC和MBN分别提高了60.2%和60.4%,土壤α-葡萄糖苷酶(AG)、β-葡萄糖苷酶(BG)、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分别提高12.7%、41.1%、36.2%和50.0%,酚氧化酶(POX)活性下降29.7%.红壤稻田土壤EEAs的变化主要由养分因子驱动,其中土壤全氮(TN)和MBC是关键的决定因子,分别解释了酶活性变异的34.3%和20.9%.化肥配施有机肥有利于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胞外酶活性提高,是维持作物高产和提升土壤质量最优的施肥管理措施.
关键词: 长期施肥;化肥有机肥配施;红壤性水稻土;土壤养分;土壤胞外酶活性


葛根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湖南饲料 》 2021
摘要:葛根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其有效物质主要为葛根素,具有改善肉类品质、预防肢体疾病、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增强免疫力等功能。葛根素凭借低污染和低副作用等优势,在畜禽生产中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葛根素的的结构性质及其生物学功能,为葛根素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江西省葛种植区中重金属镉调查及其富集特征
《土壤与作物 》 2021
摘要:为探明葛种植区域土壤和植株中重金属镉含量,对江西省18个葛种植区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揭示葛对镉的富集特征及转运规律,为研究葛安全质量控制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土壤有效态镉和全镉含量分别为0.002~0.21 mg·kg-1和0.05~0.25 mg·kg-1,葛根、葛头、主藤、侧枝和叶片中镉含量分别为0.002~0.28 mg·kg-1、0.14~1.38 mg·kg-1、0.07~1.83 mg·kg-1、0.04~1.80 mg·kg-1和0.05~1.91 mg·kg-1;葛根、葛头、主藤、侧枝和叶片/土壤富集系数分别为:0.97、5.30、5.84、4.14和2.05,葛头、主藤、侧枝和叶片/葛根转运系数分别为11.64、8.54、6.16和3.56;不同部位镉含量表现为主藤(0.71 mg·kg-1)>葛头(0.58 mg·kg-1)>侧枝>(0.51 mg·kg-1)>叶片(0.28 mg·kg-1)>葛根(0.11 mg·kg-1),且主藤镉含量显著高于叶片和葛根(P <0.05);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态镉和全镉与主藤、侧枝和叶片呈显著正相关,葛根与葛头、主藤和侧枝呈显著正相关。参考土壤镉含量、葛中镉含量、转运系数和富集特征等,并结合聚类分析表明江西省不同葛种植区中镉含量以渝水、兴国、德兴等地区较高,而永丰、南城、鄱阳、上高等地区较低;葛对重金属镉具有较强富集作用,种植过程中要选择土壤环境质量高的区域,避免高风险地区种植。


养殖黑斑蛙肠道微生物结构与功能分析
《经济动物学报 》 2021
摘要: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养殖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 Howell)前肠、中肠和后肠微生物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斑蛙肠道核心菌群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支原菌属(Mycoplasma)和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是优势菌属。肠道中存在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气单胞菌属(Aermona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等潜在致病菌和芽胞杆菌(Bacillus)、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等潜在益生菌。比较发现,前肠和中肠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后肠,且在门和属水平菌群结构差异明显;前肠和中肠微生物功能相似,与脂代谢、氨基酸代谢、外源物质降解和代谢等代谢关联微生物丰度较高,而后肠中与碳水化合物代谢、多糖合成和代谢、辅因子和维他命代谢等关联微生物丰度较高,并且后肠中与信号转导、环境适应、免疫、膜转运、基因信息处理等关联微生物丰度高于前肠和中肠。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和有机质结构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21
摘要:为研究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红壤性水稻田作物产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有机碳分子结构的影响,以始于1984年的江西红壤性水稻田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选取的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施30%有机肥(NPKM1)、50%化肥配施50%有机肥(NPKM2)、30%化肥配施70%有机肥(NPKM3),采用固体13C核磁共振测定了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分析了土壤化学指标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结果表明,连续34年的不同施肥处理显著影响了水稻产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SOC)分子结构。与NPK处理相比,有机肥配施(NPKM1、NPKM2、NPKM3)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幅为6.5%~7.7%(P>0.05),中低有机肥配施比例(30%和50%)稳产效果更优。长期单施化肥使土壤严重酸化,而配施有机肥可减缓土壤酸化。长期施肥处理MBC和MBN较CK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7.0%~71.1%和104.1%~267.0%,但MBC/MBN下降,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较NPK处理提高了微生物熵。长期单施化肥主要提高了烷基碳的相对含量,而配施有机肥同时提高烷基碳和烷氧碳(甲氧基/含氮烷基碳)含量,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质累积。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SOC、氮磷养分指标及甲氧基/含氮烷基碳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芳基碳和羧基碳呈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显示SOC、有效磷、速效钾及烷基碳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在供试条件下,长期实行中低比例有机肥配施化肥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并改善土壤有机质结构,是维持作物高产和提升土壤质量的有效施肥措施。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 双季稻田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生物量氮 核磁共振


基于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双季稻叶干重监测模型
《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旨在验证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crop growth monitoring and diagnosis apparatus, CGMD)监测双季稻长势指标的准确性,建立基于CGMD的双季稻叶干重监测模型。通过实施8个不同早、晚稻品种和4个施氮水平的小区试验,采用CGMD获取从分蘖期至灌浆期的冠层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差值植被指数(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DVI)和比值植被指数(ratio vegetation index,RVI),同步采用高光谱仪(analytical spectral devices field-spec handheld 2, ASD FH2)获取冠层光谱反射率计算NDVI、DVI和RVI;分析2种光谱仪获取的植被指数间的相关关系,验证CGMD的测量精度,建立基于CGMD的叶干重监测模型,并用独立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早、晚稻叶干重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大,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低—高—低"动态变化趋势;CGMD与ASDFH2获取的NDVI、DVI和RVI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r)分别为0.9535~0.9972、0.9099~0.9948和0.9298~0.9926,表明2种光谱仪获取的植被指数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CGMD可替代价格昂贵的ASD FH2获取NDVI、DVI和RVI。CGMD获取的3个植被指数相比, RVICGMD与叶干重的相关性最高;基于RVICGMD的幂函数模型可准确地监测叶干重,模型建立的决定系数(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R2)为0.8604~0.9216,模型检验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相对均方根误差(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RMSE)和r分别为12.97~17.87 g m–2、4.88%~16.79%和0.9951~0.9992。与人工采样测定叶干重相比,利用CGMD可实时准确地获取双季稻叶干重动态变化,在双季稻长势精确诊断和丰产高效栽培中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 双季稻 叶干重 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 植被指数 监测模型


中草药在中华鳖病害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
《江西水产科技 》 2021
摘要:中华鳖是我国水产养殖中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华鳖养殖业集约化发展,病害愈发频繁并造成严重损失.中草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来源广泛、天然无毒副作用、安全性高等特点,在水产养殖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就中华鳖的养殖现状和病害的研究进展,以及中草药对中华鳖病害防治及其作用机理,调节免疫机能等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草药在中华鳖病害防治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华鳖;病害;中草药;免疫


不同施肥措施对南方冬种马铃薯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湖南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2018-2019年在进贤县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经济效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农民习惯施肥(FP)相比,基于养分专家系统的施肥(NE)具有显著增产增收效果,年均增产为8.25%,年均增收为20.66%;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分别提高11.51%、2.25%、8.47%,其中氮、钾素积累量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氮、磷、钾偏生产力分别为179.65、414.57和232.30 kg/kg,其中磷肥偏生产力提高63.21%,达显著水平;磷、钾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 44.78和11.09kg/kg,磷、钾肥回收利用率分别提高9.35和4.15个百分点,且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因此,基于养分专家系统的施肥(NE)优化了南方冬种马铃薯的肥料用量,既可增加马铃薯产量和效益,又可促进马铃薯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在南方冬作区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 马铃薯 养分专家推荐施肥技术 产量 养分吸收利用 经济效益


不同生境对野生金荞麦植物表型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江西省野生金荞麦种质资源居群地百丈山30 km2范围内8份不同海拔高度和遮阳条件下的金荞麦(编号为JQ1、JQ2、JQ3、JQ4、JQ5、JQ6、JQ7和JQ8)为材料,观测其植物表型,测定营养成分,分析海拔高度、遮阳条件与金荞麦表型性状、营养成分的相关性,并采用遗传距离对金荞麦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金荞麦叶面积与遮阳条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型呈显著正相关;株型与粗蛋白和干物质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粗灰分呈显著正相关,与粗脂肪呈显著负相关;叶面积与粗脂肪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粗纤维呈显著正相关;JQ1和JQ3均处于海拔高度700 m以上的半阴条件,株型松散,叶面积较大,干物质和粗蛋白含量较高,粗脂肪含量较低,牧草品质较好.
关键词: 金荞麦;生长环境;表型性状;营养成分;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

